公司债券违约的深层次原因,是如何形成的?

博主:汇瑞汇瑞 2022-08-13 167

公司债券违约,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引发债权人对公司重组的请求,公司的债券违约表面上没有关联性,但存在一定的共性,即经营业绩无法对加杠杆进行正反馈,出现了现金流赤字,产生违约,而违约又会让其他投资人趋于谨慎,对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力度减弱,反过来造成新增违约。

一、什么是公司债券违约

公司债券,即公司为了生产经营而发行的债券,有短、中期、债券,发行债券会通过专业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确定发行利率和期限,通过发行券债融资,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而投资人则可以通过投资债券获利较为稳健的回报。

债券违约是指债券发行主体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债券协议履行其义务的行为,公司债务违约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全面性违约,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违约,指的是发行体对其负有金融义务的所有债务违约;

第二类是外力干预性违约,指的是在政府接管发行体或其他官方机构对某一具体债务工具干预;

第三类是选择性违约,即发行体选择继续支付某些类别的已发行债券的债务的同时,对某一特定已发行的债券违约。

二、产生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

那么公司为什么会出现债务违约呢?很显示,因为公司大量举债经营,债务过多,而实际经营情况并不理想,无法赚到更多的钱,无力偿还债券利息,形成违约。在违约后,信用下降,更难获得资金支持,进而违约情况加深,最后多笔债券本息均出现实质性违约。

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大原因决定的:

第一,经营管理不善 ,我们知道,企业要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在银行贷款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选择通过发债的方式来扩大经营生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做大做强,也可以最后成为刺向你心脏的那把剑。公司发债获得资金,但经营管理不善,业绩不佳,持续亏损,最后出现了违约。

第二,债券收益率过高,而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投资人对债券收益率预期较高,使得很多公司只能被动接受发行高收益率债券,不少地方债、公司债约定收年利率甚至达到了10%以上,过高的举债成本,使得公司面临非常大的经营压力,在资金流不足时只能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续,最后现金流赤字出现,债券违约。

第三,盲目扩张和多元化,一种是,公司看到市场需求旺盛,发债融资扩大产能,但是当进入投产期之后,市场供需发生改变,供大于求,持续亏损;另一种是,公司主营业务不佳,看到风口在哪里就去追逐风口,盲目多元化投资产业务和收购各类公司,结果不达预期,造成巨亏,形成违约。

第四,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影响,属于外在因素。其实大多数公司都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有些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殊,与宏观经济周期关联度比较高。当宏观经济好的时候,这些公司景气度很高,但当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公司景气度下降,又没能及时储备粮食,在高景气扩张时大量发债,结果受周期之困,出现违约。

三、债券违约的高发区

(一)周期性行业

债券违约与宏观经济有一定的关联度,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相关行业经营效益不好,利润降低甚至亏损,就比较容易发生债券违约。从这个角度来看,债券违约会比较容易发生在周期性的行业之中,例如煤炭、钢铁、石油、化工、新能源、贸易、造船等均是债券违约发生的高发区。

即使有些公司,处于行业龙头,具有较好的资金储备与成本优势,但随着行业景气度不断下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也会明显下降,时间一长,以前优秀的公司也可能陷入偿债困难的处境之中。

(二)城投类公司

不少城投、城建类公司,以及各地的中小房地产公司,属于依赖资金推动型的公司,对现金流的需求比较大,容易受金融环境的影响。当金融监管趋紧的时候,这类公司从外部获得融资的难度就会加大,扩张激进的公司从外部融得融资的能力大幅下降,借新还旧的方式无法持续,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容易引发债务违约。

四、债券违约的影响

公司债务违约,会造成投资人的损失。比如很多信托资产计划,以及债券基金、理财产品,都会对各类债券进行配置,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公司债券,当公司债券出现违约,这些投资人就会踩雷,带来投资损失。

出现债务违约后,公司需要的是尽最大的力量解决违约问题,尽快获得流动性支持,偿还债券利息,让公司经营尽快回归正轨,稳定债券价格以及为后续获得更多流动性支撑提供基础。

一般情况下,公司为了解决违约问题,会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

第一,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果公司仅仅是因为资金链短期出问题导致违约,公司的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得资金,把债务问题解决。

第二,融资进行解决,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重新融得新增资金,解决债务问题,但这个比较难,以为债务违约,财务指标恶化,很难达到再融资的标准。

第三,出售子公司或相关金融资产,如果公司有子公司或相关可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将这部分资产进行变现,解决债务问题。

第四,进行债转股,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但公司主营业务尚可正常运转,仅受外在宏观经济影响,可以协商进行债转股,将债务转为股权。

第五,进行破产重组,如果已经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且公司经营入不敷出,无法再通过经营还债,可以召集债券人商议,申请进行破产重整。

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债务违约的问题,公司可以重回正常经营轨道,但如果经过各方努力,依然无法解决债务问题,上市公司债务会越累越大,最终破产倒闭。无论是对公司自己,还是对投资人,对债权人,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如果大量的公司出现债券违约,会造成投资方的恐慌,资金不敢投资,亦会造成银行对尚未违约但有可潜在风险的公司出现过度、过快的流动性收紧,从而引发新的违约,进一步扩散,则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

不过,对于债务问题,我们也应该客观来看待,债务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其危险的一面,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对于整个社会而已,因为政策的制定者比个人更有控制能力,债务增长过慢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最直接的人价就是错失发展的机会。如果债务能产生足够大的经济效益,能使债务得到偿还,则明显是好事。最重要的是如何能保证不良债务的减少。

五、债券违约识别与防范

财务指标是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外现,蕴含企业所在行业的周期变动,企业自身经营、治理及管理缺陷等。可以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变动及现金流利息覆盖倍数、融资成本等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动入手、

首先,可以关注企业的内部获现能力。这可能源于宏观经济转型、行业低迷,也可能由企业竞争力弱化、公司治理管理缺陷等引发。

其次,注意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变化,这是观察债券发行主体的一个参考。外部融资能力的弱化,可能是受宏观信用供给收缩的影响,也可能由企业自身经营、治理及管理问题暴露带来资本市场的不信任等因素引发。

最后,利用相关机构传达的信息。可以通过查询市场公开信息,如监管机构的惩处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带保留意见的审计信息、评级公司首页重点提示的风险及级别调整信息等。

总结:

综上所述,公司债券违约主要是由于公司过度加杠杆和经营不善或行业环境有关,既与自身经营管理有关,也与宏观经济周期息息想关,债券违约对公司主体和投资人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有效控制企业加杠杆比例,避险出现大面积的债务违约而引发连锁反应。


2018年,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个数及金额出现爆发了,特别是新增违约金额,更是打破了过去4年的总和。其中新增违约主体40家,新增违约债券数量106只,涉及金额合计864.85亿。如果算上2018年已经违约的8家违约主体涉及的21只债券,则2018年债券违约的主体共48家,涉及金额合计达1012.13亿。

这个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2017年4年间,中国债券市场共有122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合计859.85亿元。换而言之,2018年的债券违约金额超过了过去4年债券市场违约的总金额。进入2019年,这个违约的势头并没有止住,反而越演越烈。2019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共有31家发行人的66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债券余额405.68亿元,远超过2018年同期水平。

那为什么近2年来,债券违约会集中爆发式出现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关注?下面就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来看看这2年来,政策、市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去杠杆——银行银根收紧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杠杆两个字,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下行时,加杠杆似乎是百式不灵的一招。

而这个加杠杆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部门,首先是给企业加杠杆,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这使得后面企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这个出现在2008-2009年这个金融危机背景下,当时的四万亿做得就是这个事情。

企业加完以后,其次就得加政府部门了。进入2011年后,产能过剩制约了企业的增长,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得再给其他部门加杠杆,这次轮到了政府。通过信托等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开始了基建投资的浪潮,使得地方债务开始大幅上升,并开始逼近警戒线。

最后开始到了居民部门,房地产在2015-2017年这3年也有一波快速的上升,特别是一线城市,通过房贷和消费贷,居民部门的新增债务增速也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也使得其负债水平也达到临界水平。

正是意识到杠杆过高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以及对于健康、持续增长的危害,政府开始逐渐转变风险,开始出台一系列的去杠杆、去产能的措施。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去杠杆”的工作任务,2016年去杠杆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七大主要途径,而去杠杆最主要的两个方式就是货币紧缩和债务违约。

从2016年开始,中国货币增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进入2017年,这个增速已经下滑到了8%左右,这个水平约为过去中国货币平均增速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不想依靠大水漫灌来提振经济了,因为那样的效率很差,效果也已经不好。货币增速下滑意味着银根收紧,也就是说银行会将有限的钱投到更为优质的公司或者项目上面,这会使得市场进一步出清,这也促使了债务违约。这里的债务违约是广义的,以前的刚性兑付现在都允许打破,包括债券、P2P、信托等等。

因此去杠杆政策下,银根的收紧是促使债券出现大幅违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资金收紧了,市场开始进行自主出清。

去产能+贸易摩擦——企业盈利持续下滑

从2009年四万亿的政策开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慢慢的呈现。在季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也就转为化为了产能,当各个行业的产能快速上升的时候,这些产能就开始变得过剩了。

从一开始的交通和电力行业,逐步扩散到钢铁、水泥、金属等产业,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这些过剩产能问题开始爆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僵尸企业。最明显的就是煤炭和钢铁行业。过去几年,落后的煤炭和钢铁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出清,市场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该破产的破产,该并购的并购,这使得这两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盈利能力开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而产能过剩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工业产能利用率这个数据可以看到。

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在2011年的高点80.4%开始一路下滑,最低去到了2016年的73.3%,这充分说明了去产能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考虑,往往会通过补贴等方式帮助过剩产能企业苟延残喘,这使得去产能无法通过市场化的行为自行解决,只能通过政府的介入才能慢慢解决。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去产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部分周期性行业都实现了产能的优化和整合,这使得行业开始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可偏偏就是这个时候,中美贸易战打响了。

2017年7月6日,美国政府宣布对340亿美元来自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也随即也宣布开始征收报复性关税,贸易战正式拉开。随着贸易战的不断升级,两国之间的政策也在不断加码,这对中国的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也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从2018年二季度的高点开始一路下滑,到了2018年年底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信号。这一点反应在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上也是一致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5.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48%;实现净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36万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净利润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同比增长-32.01%和-69.33%,只有主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但增幅只有3.01%。

正是在盈利增速大幅下滑,使得很多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前几年扩张过快,加了杠杆的企业,这个时候就更加难受了。因为银根收紧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开始出现下滑,企业的资金面会更加紧张,这会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局,因此去产能+贸易摩擦的双重影响,也是促使债券出现违约的重要背景。

严监管——上市公司壳价值大幅削减

2018年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在长春长生事件的推动下,监管部门开始加强上市公司的退市管理。证监会修订并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紧接着,沪深两个交易所又分别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明确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具体违法情形和实施程序,新增“五大安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积极落实退市制度的执行,这使得2019年才过去8个月,就已经有9家上市公司要退市了,这一数字是过去每年退市数量的2倍。回顾A股29年的历史,仅有122家上市公司退市,平均每年退市的公司数量仅为4家左右,过去10年A股的年均退市率只有0.2%。

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将使得A股实现有效的优胜劣汰,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必须坚决退市,同时拓展重组等多元化退出渠道,鼓励市场化主动退市。这将使得上市公司壳价值会进一步降低。

在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年代,上市公司再怎么差,再怎么烂,也许都有人扶一把。有可能是地方政府,他们有政绩考核,不希望当地少一家上市公司,通过政府补贴、优惠政策或者要求银行放贷等措施来帮助这些上市公司继续存活;有可能是其他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承担上市公司的负债,并将新的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从而实现间接上市,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充分利用了这种制度的漏洞,从而在掏空上市公司的同时,还能通过卖壳赚一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喜欢炒作ST股票的原因。因为市场都会预期,上市公司大股东会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来盘活上市公司这个壳,但是这种思维在2018年以后玩不转了。

严厉的退市制度和监管态度,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壳价值大幅降低,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没有了最后的筹码,那就是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变卖上市公司的壳。以前很多上市公司在经营无力为继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入投资者或者借壳方来解决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但是现在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明确,该退市的企业就应该退市,也不允许搞这么多小动作。而且现在很多ST的上市公司已经是泥足深陷,也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敢帮扶,一不小心把自己搭进去,那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现在退市处于高压的态势,没有人敢用钱去赌。

因此,债券违约中,以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较高,这些上市公司以前还可以通过卖壳来解决资金的问题,但现在这条路也行不通,也促使了很多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

总的来看,个人认为公司债务违约其实是一系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淘汰落后的产能和公司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没有伤筋动骨,这对市场生态的修复是一件好事。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The End

发布于:2022-08-13,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佳达财讯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